哈佛教授:我在课堂上看到的印度学生和中国学
9840 2017-03-02
裔在全球科技业中的成功已经毋庸置疑,远的不说,单论谷歌新掌门皮查伊和去年上台的微软CEO萨蒂亚?纳德拉,仅仅这两家公司,印度裔高管就已经掌管了8000亿美元的市值,印度正在成为一个“盛产”CEO的神奇国家。
如果我们再往下分析这批“CEO”们,便会发现一个现象:不同于一些族裔高管都是移民二代,这一波登上硅谷权力顶端的印度裔高管,都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,他们在印度卓越的高校完成本科教育,再蜂拥至,进入美国名牌大学如斯坦福、麻省理工学院深造,然后加入美国的高科技企业,再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:这些来自印度高等院校的学霸精英,在世界上形成一个庞大的“CEO兵团”。
中印两个同为亚洲的人口大国,有诸多相似之处,同为美国更大的两个留学生来源地,我们很自然地会把对方当成镜子来做个对照:为什么印度裔比华裔在美国更成功呢?两国的留学生在美国的校园中各自有怎样的表现?是否这些差异影响了各自日后的成就?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?我们的孩子如何扬长避短迎头赶上呢?
带着这些问题,环球网记者采访了张伯庚(Julian Chang)教授。张教授出生于波士顿,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,在1993-1996年期间担任Cabot House的本地院长,同时就职于哈佛大学对外关系发展办公室。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Rajawali基金会亚洲研究所常务主任。
张伯庚教授
在执教哈佛大学期间,张伯庚教授对中印留学生也进行了一些观察,对于印度裔在职场上获得的成功,张教授认为,或许可以从他们在海外留学的表现中找出部分原因。
留学生数量增加 热衷抱团影响语言和文化的融入交流
在印度人职业成功的基石中,语言必定是其中之一,“比方说语言方面印度是英文为主所以很多人就说语言没有什么障碍。” 张伯庚表示,中国留学生在语言上比较吃亏:“比如说你语言要不是母语,你要是过去(留学),一个礼拜要读一两本书,写两三个稿子,就很吃力。”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面对海量课业时往往被语言束缚,而且近几年这种束缚又有了新的变化:“以前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,对语言倒不是有特别大的障碍。比方说你这个班里要是有一两个中国人,那没办法只能跟其他的国外的学生来往。但现在中国学生数量更多了,我在哈佛有很多学生,比如说是南方来的学生希望跟南方人一起。我认识一个中国在留过学的学生,在商学院念书,他是东北人,他说他那个学校里有两个四川来的学生,他们坐在一块的时候就说四川话,他这个东北来的学生也听不懂。所以这个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,是一个问题。然后就回到印度留学生,他们没有语言的障碍,所以他们跟其他的美国学生交往很方便。”
扫一扫
获取更多福利
猎学网企业微信
猎学网订阅号
猎学网服务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