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为的学习和改变
291 2017-07-15
我们说人的行为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,并不是说行为都是遗传的,相反,除去那些先天的和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的行为,如眨眼、吞咽外,我们所看到的传统意义上的行为都是在出生后、在遗传的限度内——包括成熟的作用,通过学习获得的。
通过学习,我们学了说话,学会了交往,学会了计算、书写,学会了弹琴、唱歌,我们所能看到的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。 由于大多数行为的后天获得性特点,就使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来培养塑造孩子的行为,养成我们所需要的行为方式。
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:给我一些健全的儿童,我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,把他们培养成为艺术家、律师、医生、盗贼等等。应该说,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后天培养的,否认遗传的作用并不恰当,甚至是错误的,但是,行为确实和后天的培养有重要的关系。
一对同卵双生子姐妹(遗传素质基本是相同的),出生第一年在一起抚养,由于抚养环境完全相同,两人的行为和心理发展没有大的差异,如语言和观察力等的发展几乎完全相同。 但是,一岁后,姐姐随农民生活,没有接受专门的早期教育,生活自由自在,并从小就开始参加拾粪、捡柴等力所能及的劳动。 妹妹则和一个医生家庭一起生活,不仅接受专门的早期教育,而且因为家中只有她一个孩子,一切事情都由他人照顾。
从六七岁开始,两人在性格和意志行为方面的表现开始不一样:姐姐粗犷、泼辣、大胆,妹妹则娇弱、文静、害羞。有一次,两人同到一处,姐姐能从1米高的戏台上往下翻跟斗,妹妹则吓得遮住眼睛不敢做。到少年期,姐姐成了一个似乎天不怕地不怕的人,而妹妹则文质彬彬。
值得我们重视的是,既然承认许多行为是通过后天获得的,那么,就有可能通过后天的方法,如我们将要谈到的行为改变技术来改变已经形成的行为,尤其是那些缺陷或不适当的行为,这一点对我们有重要的意义。惟其如此,我们才能够把儿童的优良行为建立起来,把不良行为消除掉。
例如,华生在20世纪的20年代,就曾经带领自己的研究小组,建立了婴幼儿对尖利的声音的惧怕反应,同时,他还通过实验,把儿童的惧怕行为消除掉。他的研究有利地说明了行为可以通过某些方法建立,也可以通过某些方法来消除。 当然,人们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来塑造儿童的行为,或者说,不能够不顾儿童的生理条件、遗传条件来任意塑造孩子的行为。
扫一扫
获取更多福利
猎学网企业微信
猎学网订阅号
猎学网服务号